从四字弟弟到王一博赤裸裸的文盲,我看到娱乐圈最悲哀的“真相”

 2023-02-26 阅读:114 点赞:790

要问2023年第一个热词是什么,我想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:绝望的文盲。

事情的起因,还要从电影《无名》的路演现场聊起。

被粉丝问到“从饰演的角色叶先生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,因为角色学习到什么精神”的时候。

王一博的大脑一片空白,嗯嗯啊啊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,干脆摆烂:“我确实不知道怎么回答你。”

接着有粉丝提问:“在你看来叶先生哪个点是人物身上最难捕捉的?”

他的大脑持续宕机,沉默了半天才回复了一句:“emmm,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”

咱就是说,人物特质都搞不清楚,这部电影到底是咋拍出来的呢?

随后,又有粉丝抛出了问题:“如果你穿越到了影片结束时的年代遇到叶先生的时候,你会做些什么?”

王一博继续支支吾吾,却又想不到有营养的答案,只好理直气壮地表示:“首先这个问题没有太大意义,我什么都不想说,因为我们根本遇不到。”

现场的粉丝为王一博摇旗呐喊,屏幕外的网友无话可说。

这言之无物、脑袋空空的发言,真的是成年人该有的水平吗?

不求演员们出口成章、引经据典,可王一博展现出来的语言贫瘠力却是令观众难以想象的,简短的感悟都没有办法流畅地表达出来,可见他的文化底蕴实在太浅。

王一博的路演片段在网上流传后,央视网针对这一现象重拳出击,“绝望的文盲”一词顺势火爆出圈。

文章以王一博为例,揭开了娱乐圈看破不说破的秘密——文化水平太低。

更可怕的是,像他这样采访时言之无物的明星并不在少数,而提笔忘字、一问三不知也是他们的常规操作。

一、绝望的文盲遍布娱乐圈,种种操作层出不穷

就拿最受争议的王一博来说吧,除了在路演现场让人大跌眼镜之外,他其他的操作也暴露了文化水平太低的事实。

比如王一博此前写给汪涵的那篇小作文,字体好不好看先放一边,关键是漏洞百出,错字连篇、语序不通、格式混用、标点乱用,甚至不如小学生。

参加活动时,“到此一游”四个字王一博只会写“到” 和“一”,“此”字由同事代写,“游”则用“放”的变形来代替。

“祝福祖国”的“福”和“祖”,也被他错写成了双人旁。

有粉丝为他洗地称“提笔忘字很正常”,可实际上王一博连常规字的读音也搞不清楚。

螺蛳粉的“蛳”、焉栩嘉的“栩”,纸醉金迷的“醉”,浸润的“浸”,都是他曾经读错过的字。

不认识字的明星还有很多,杨洋就曾经把“驾驭”念成了“驾权”。

刘诗诗一张口直接把“沮丧”念成“且丧”。

除了不识字、念错音之外,明星们的文化水平低也体现在不懂常识上。

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,黄子韬听到李维嘉说“瓶颈”干脆瞪大了眼睛,一脸不知所云的表情,显然不懂瓶颈是什么意思。

而“聒噪”对他来说也是个小众词汇。

营销自己是高学历海归的江疏影也经常翻车。

一次活动中,工作人员提问:“在嫦娥、吴刚、玉兔中选一个,你会选谁?”

没想到江疏影脱口而出:“吴刚老师吧,我看过他演的戏。”

经工作人员提醒“吴刚是砍树的那个”,江疏影一脸不可置信,用嫌弃加疑惑的语气反问了一遍:“砍树的?”

这文化程度,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。

新生代小花赵露思也犯过这般让人无语的错误。

戏都演完了,还分不清故事发生的背景,只能用“党成立的时候”这样模棱两可的话语搪塞过去。

不禁想让人问一句:你真的认真看过剧本吗?

无独有偶,此前的采访中当记者提问“你觉得演员是什么?”的时候,赵露思先是傻笑地问:“这是会播出去的吗?”

得到肯定的回答后,她沉默了一会,故作天真地回答道:“演员是我自己啊!”

她的表情真是完美演绎了那句话,只要我不尴尬,尴尬的就是别人!

文化水平低不止发生在年轻演员身上,有一些演技尚可的中年演员,也在“文化”上翻过车。

就比如靳东。

为了立人设,他的读书照铺满全网,可到了见真章的时候,他却说不出个一二三四。

李健想让他给人大的同学推荐几本优质书,靳东立马掉链子,吭哧半天说不出口,最后只能用“我看的都是禁书”掩饰过去。

上杂志的时候,他说自己很喜欢看专业性的书籍,演《外科风云》的时候,专门看了很多诺贝尔数学奖的书。

一句话,让学医的和学数学的都沉默了。

当然了,绝望的文盲不单单指演员,编剧和导演也是重灾区。

众所周知,考究的剧本可遇不可求,可如今的影视剧却充斥着各类文盲般的台词,简直就是将观众的脑子按在地上摩擦。

在抗日神剧《神枪》中,编剧就自创了一套“子弹拐弯”原理,先是用了一系列故作高深的专业词汇迷惑观众,什么水平加速度、完美曲线、极速抖动等等。

紧接着主角又一顿输出,不仅提出了子弹可以拐弯的歪理,甚至说出了把弹弓当枪使的奇葩发言。

就算是不懂基本的物理知识,用常识盘一盘都可以知道这番说法毫无科学依据可言。

看这一本正经瞎扯的台词,真是有种侮辱观众智商的感觉。

还有张翰主演的《十宗罪》,名字倒是挺霸气,可剧中尽是不忍直视的台词。

“因为这种类型的锁一旦关上,只能用钥匙才能打开!”

好一个“绝妙”的推理啊,真是“意想不到呢”!

诸如此类的台词还有很多,在遍地是文盲的编剧界,还能指望他们写出什么好剧本呢?

演员和编剧尚且如此,享有生杀大权的导演就更加肆无忌惮。

不是篡改事实,就是魔改历史,毫无文化底蕴可言,在文盲的路上一去不复返。

由孙俪主演的《芈月传》就曾被吐槽魔改历史,主要“罪证”有二:

其一、乱改人物年龄

根据史书记载,嬴稷出生于公元前325年,可电视剧竟然将他硬生生改小了7岁。

与此同时,导演张晓龙还将其他历史人物的出生年份随意更改了一番,只为让他们出现在同一时期。

这操作,真是看呆了不少观众。

其二、篡改古代习俗

剧中安排芈姝与秦王私相授受,未行嫁娶之礼而同房。

这种事情放在现在的社会倒也罢了,可放在几千年前的古代,可是足以浸猪笼的行为啊。

为了博眼球对历史进行适当的改动无可厚非,但不顾古代社会现状,真的让观众无法接受。

同样魔改历史的,还有《秦时丽人心》。

导演竟然将女主公孙丽、嬴政和荆轲改成了从小长到大的朋友。

是的,你没有看错,嬴政和荆轲成了好哥们!

而且公孙丽在与嬴政成亲之前,还和荆轲有过一段青涩的爱恋,真的是离了个大谱。

二、文化底蕴决定思想高度,老一辈艺术家尽显风采

遥想当年,影视行业欣欣向荣、百花齐放,不管拍啥类型都是经典,电影电视剧也个个是传世之作,且在整个亚洲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。

之所以能达到这一高度,也无外乎是演员、编剧、导演共同努力的结果。

其实不管是演戏、写剧本、还是当导演,拼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底蕴。

没有一个经典角色的塑造是不需要下功夫琢磨的,人设、动机、社会环境需要演员认真思考,如何融入自己的理解,如何让观众感同身受也是演员的必修课。

想要做到以上几点,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达不到的。

老前辈赵丹、孙道临,不光是演技精湛的老戏骨,还是享誉社会的艺术家。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,在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。

87版《红楼梦》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,为了争取角色,不光将原著读得滚瓜烂熟,还写下了密密麻麻的几页纸表达对人物的理解,最后还以林黛玉为原型构思了一首小诗。

就算时隔多年,当她再谈起林黛玉时,眼中依旧有热切饱满的情绪。

对林黛玉临行前的心理状态,也可以如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。

陈道明对角色出众的把控力也来源于不俗的文化厚度,在出演《末代皇帝》的时候,他上门拜访了溥仪的胞弟溥杰。

用他的话来说,溥杰就是一座活的图书馆和博物馆,可以帮助他尽情了解角色的内核。

在谈到饰演溥仪有什么诀窍的时候,他是这样说的:

“我不想带着条条框框来演,必须要按照人的逻辑来演。他处在过去的时代,自有一种状态,处于新时代之时,轨迹肯定会有所变化。即使是当木偶的时期,他依旧是以人的形态活着。当然,演溥仪的时候不但要顾及时代和阶级对他的制约,而且要兼顾他本人的性格。”

一番话将溥仪这一角色剖析得明明白白,里子面子都照顾到了,实在是让人佩服。

而步入中年以后,陈道明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,他戒掉了烟酒,迷上了绘画、音乐和手工,艺术也极大地丰富着他的精神世界,便于他更好的演绎作品。

正因为老戏骨们拥有文化的积累与沉淀,才能将角色演绎得有血有肉,演出质感、演出特色、演出感情。

当然,这一点在编剧界也有所体现。

《康熙微服私访记》中的台词就非常超前,就算是1995年的剧放在现今也根本不会过时,这一切自然要归功于编剧邹静之扎实的文化功底。

邹静之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,下乡插队期间他也不忘读书,功成名就后他没有沉迷金钱,而是选择进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深造,这才有了影视作品中那些发人深省的名台词。

以前的编剧给力,导演也不遗余力,各种典故信手拈来。

其中最有代表性的,当然是国师张艺谋,两次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,足以证明他的文化底蕴有多深厚。

2008年的历史画卷、郑和下西洋、论语rap等种种中国风元素,让世人领略了天朝大国的魅力。

为了还原传统乐器“缶”的声音,张艺谋和团队愣是找了将近两个月,古书都快被翻烂了。

去年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张艺谋又巧妙的弘扬了传统文化,从开幕式上的迎客松,闭幕式中的折柳送别,再到二十四节气,十二生肖,共享明月,天下一家等环节,无一不诉说着中国浪漫,展现大国情怀。

三、内娱该何去何从?

其实啊,不认识生僻字、念错读音大家都能理解,但如果连小学、初中的知识也一问三不知,那就真的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。

想要走得长远,肚子里必须得有点干货。

做艺人,长相不是唯一,文艺界拼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。

绝望的文盲一词,表面上映射了娱乐圈文化水平低,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影视从业者流量至上,金钱至上。

以前的剧从演员、编剧到导演都拧成一股绳一齐努力。

可现在的作品全是粗制滥造,演员把功夫做到表面,光顾着减肥、医美,全然不顾角色内核;编剧得过且过,完全丧失了原创能力;导演固步自封,导的全是流水线式的作品。

久而久之,才会出现这么多绝望的文盲。

所以啊,整顿娱乐圈刻不容缓。

娱乐圈不能只看脸,更不应该变成恰烂钱的地方,观众需要的是有质量、有深度,有共鸣的好作品。

“唯流量论”“唯金钱论”不可取,“唯作品论”才是正道。

 用户评论

 正在加载
返回顶部